苏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我现在是食有肉而居无竹,为了使我这块俗石也稍稍感受一下艺术的熏陶,今天到了上海博物馆参观感受一下。参观之前,临时抱了个佛脚读了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虽说有所收获,但因本人资质实在有限,且就参观说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不过也算是个好的开始。
上海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处,是个极好的地方。我去的时间似乎并不凑巧,有数个展厅维修升级。不过仅余下的展厅也足以使得我几时的参观收获颇丰。博物馆布置十分精巧,四楼,间空,四环设厅,一楼为青铜和雕塑馆暂未开,二楼为陶瓷馆,三楼为书法绘画印章馆,暂只开印章馆,四楼为玉器货币家具少数民族工艺馆暂只开玉器货币馆,各楼还有展览厅和专室暂未开。仅就我参观的各馆说,藏品十分丰富,均以时间朝代为序列展,缓步走过一件件展品,似乎一步步掠过历史长河。不过因为知识和鉴赏水有限,只能是略窥门径。
前面说到,藏品以时间朝代为序,这是最令人震撼的一个地方所有的艺术品几乎没有断代而一直传承。无论是记录公元前18世纪至前3世纪的辉煌与荣耀的青铜器,还是西至清末绵延不断的印章艺术和货币演化,以及跨度最长的8000年的陶瓷史,在一段段曲折的走廊里勾勒出一段段历史,如一个个地标诉说着我们时的路。我们可以从青铜器上斑驳的文字穿越到他们祭祀奏乐的场景,可以随唐三彩骑马飞驰的巾帼一起体验唐朝的辽阔和壮丽,可以和宋朝文人的印章一起闻淡淡墨香,还可以跟着丝绸之路的古钱币一起感受贸易之路的艰辛与乐趣。毫无疑问,这些藏品是文化传承和记忆享的实物载体,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告诉了我们从何而,这很重要。
站在一个名叫羽翅纹壶的青铜器前面,这些羽翅栩栩如生,细节丰富,不得不由衷地感叹那些能工巧匠们的灵巧的双手。这些青铜器均是泥土塑模然后浇铸烧成的,我曾经修过一个关于砂型铸造的实践,简单的一个飞机模型,而且已经有样本,做的况且那么辛苦,更不用说这些造型独特图形丰富的青铜器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了。还有那些图案更加精美,造型更加优雅的陶瓷,虽然不能用美丽而专业的语言去描摹其十之一二,但是它们的精巧和引发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地在直觉上感动着我。在参观陶瓷馆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还原的煅烧陶瓷的窑,绕了一圈,似乎看到工人们忙碌地围着它加柴,扇风,试温,取件,察看,然后一件件传世精品就这样诞生了。记得之前有一则消息,一个兵马俑身上检测到了据说是铸造者的指纹,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啊。这些历史遗留下的文物,不只是那些王侯将相的功绩,更多的是这些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在这些展品里,给我触动最大的是红陶听琴女俑她在笑。不知道她听到了什么绝美的曲子,亦或是听到了撩拨她的心思的曲子,也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我倒宁愿相信确有其人,她扶着耳朵咧嘴笑了。看到她的那一刻,我的心受到了拨动,也不自觉地笑了。她这一笑,穿越了千年,使我的心引发了鸣。
在陶瓷展览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三彩。不仅仅是其色彩的绚丽,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的包容和大气。里面有很多异族人的形象,他们牵着骆驼或马匹前求学或经商;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女性的形象,她们自信地展现着自己,或者在马上驰骋,英姿不让男子。西方文艺复兴的时候,讲求人的艺术,所以能够自由展现各色人等的艺术显得更为开放和包容,也更能够引发人的鸣。
人们说,君子如玉,那些温润的玉器,或用以辟邪,或用以赏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自身品格的砥砺要求。那些各具特色的印章,除了一部分是彰示自己的身份外,还有一部分体现了印章主人的人格追求。对于这些美好的西,我们除了欣赏之外,更多的应当是从学并积极践行,将其融入自身。
朱光潜在谈美里讲到欣赏一个西有三种状态,一是从实用的角度,二是从科学的角度,三是从美感的角度。我这次的参观大概主要是以实用和科学的角度,知道青铜器,陶瓷,货币的用处,知道它们是怎么制造的,至于美感的角度,则还是欠缺的太多。不过偶尔闪现的一些感动,对于欣赏美感颇为愚钝的我说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参观完走到门外,看到人们在喂鸽子,孩子在高兴地跑跑去。不知道以后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不是也会有这么一张令人感动的笑脸呢?我们又会留下什么西,让后人在他们的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感到亲切呢?